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海南鹦哥岭淡水鱼重返失去的乐园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8月31日      阅读次数: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两大河流―――南渡江与昌化江的发源地。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两条河的环境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除了要保护周边的山林,也要保护好淡水鱼类,因为它们是净化水资源的重要力量。”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鱼类学家陈辈乐说。由此,鹦哥岭和香港嘉道理农场联手,开始了在鹦哥岭周边社区设立禁渔区的步伐。 道银村:首个成功的禁渔区 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社区科科长王云鹏记得,他在道银村开展项目期间,听道银村村长符金海介绍,在1980年代以前,村边的小河里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但1980年代后,为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外来人员通过炸鱼、毒鱼、电鱼等手段,大量滥捕河里的鱼类。这自然造成了当地的鱼类资源急剧下降,有些鱼种甚至消失了。 如何让村民不再对河鱼滥捕滥杀,成为让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头疼的一件事。 “陈辈乐在水里拍鱼类照片时,村民们经常好奇地围过来看。”王云鹏说,正是这一现象启发了大家,他们决定试着在道银村引导村民设立禁渔区。 “花鳗鲡从这么远的地方、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从海口游到道银来,如果你一下子将它抓住吃了,你觉得它可不可怜?”鹦哥岭的青年人从村民最熟悉的鱼类开始,讲述着各种鱼类的不平凡生涯和可悲的处境,用“悲情牌”打动了大家。 由于鹦哥岭的年轻人在道银开展的各类社区项目,如环保旱厕、软床猪圈、稻鸭共育等,都取得了效果,在村民心目中获得了信任,因此禁渔区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宣传,就由村民们自发在道银建起来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道银的实践证明,禁渔区是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王云鹏说,通过禁渔区道银村民可利用的鱼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变大了。 便文村:为墨头鱼保留种群栖息地 “2002年我们就设立了禁渔区,但是直到2009年与保护区管理站合作后,才真正成为现实。”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便文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业才回忆起10年来村里设立禁渔区的前前后后,有些唏嘘。 王业才说,2002年该村设立保护区后,开始由于村民的认识不到位,滥捕滥抓鱼的现象屡禁不绝,他们为此很苦恼。后来,海南一家报社的记者知道这个情况后,为他们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被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的大学生看到了。他们就主动联系上王业才,决心帮助便文村建设禁渔区。 当时,恰好鹦哥岭周边一种名为墨头鱼的珍贵鱼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便文村水流湍急而清冽,十分适合这种鱼类的生存。管理站决定,为了让墨头鱼逃过灭顶之灾,正好可以在便文村设立禁渔区。于是,在什运乡乡长李强的支持与配合下,鹦哥岭的年轻人就带着当地的中小学生和其他群众,发起了拯救墨头鱼行动。他们用网从附近的什隆河里捞了300多条墨头鱼,放流到同为昌化江流域的便文村的鹦哥河禁渔区中。 此后,鹦哥岭的年轻人,常常来到这个村,为村民宣讲禁渔区的好处,并配合当地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其中就严格规定了禁渔区的管理措施。这显著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禁渔区意识,为宝贵的墨头鱼寻找到了种群存留的良好栖息地。 更多的村庄:扩散开的禁渔区 红面军鱼学名倒刺?,可长到成年人的大腿一般粗,而且肉质肥美,曾经是鹦哥岭北坡黎族同胞的重要鱼类来源。道银村下游,甚至有个村庄的名字叫做“什付”,就是黎语的“红面军鱼”。这种鱼曾经消失了,但道银的禁渔区仅仅设立三四年,大个头的红面军鱼已经快五六斤了。 藏在鹦哥岭深山中的道银村、便文村所发生的变化,随着保护区有意识地向外宣传,周边的村庄开始坐不住了。 2008年7月,“高峰社区保护协调委员会”成立,同时在方通、方红、坡告3个组设立了禁渔区。高峰村委会和各个村组都效仿道银,制定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村规民约。就这样,一个一个禁渔区的推广下去,到2011年9月,鹦哥岭保护区摸底调查时发现,保护区及周边已经建立了11个各种形式的禁渔区。 今年3月初,鹦哥岭保护区在道银召开了一次禁渔区研讨会。周边各个乡镇、村庄的人全部到齐了。在这次研讨会上,几个禁渔区的代表交流分享了各自成功的经验,希望进而共同制定出一个科学可操作、可持续的鱼类资源管理计划,为往后的禁渔区建设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鹦哥岭地区禁渔区的发展,也受到了海南其他地区禁渔区的瞩目。这次研讨会开完后,霸王岭保护区也准备试点搞禁渔区,而与霸王岭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周边多个保护区。
http://www.2888.tv/news/16696.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