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关于稳中求进的几点认识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3年3月28日      阅读次数: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都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我学习理解,稳中求进不仅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实际上也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首先,稳中求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针对性方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施了一揽子扩大内需措施,在外部冲击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实践证明,稳中求进方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其次,稳中求进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方针。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正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稳步前进,不冒进、不停滞、不拐弯、不倒退。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只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讲,稳中求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方针。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稳中求进。以稳中求进统揽全局,既可通过发展逐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又可避免在发展中使矛盾激化、问题恶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中求进,基础在稳,关键在进。着眼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应是“五稳三进”。 所谓“五稳”: 一是稳定增长。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速度和规模上去了,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可以容忍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速度过低,不仅会影响社会的预期和信心,还会引出各种矛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只要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就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们既不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也不抑制合理的经济增长,关键是推动经济增长由注重速度和规模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全国两会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左右,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稳定物价。物价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最受老百姓关注。物价过低,经济有陷入衰退的危险;物价过高,则是经济失衡的信号。保持物价相对稳定,经济才能健康运行,人心才会稳定。特别是我国中低收入人口众多,对物价急剧波动承受能力低。一般来说,cpi保持在1%—3%最好,3%—5%也可以接受。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6%,这是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中央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调控目标定在3.5%左右,是符合实际的。今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忽视,加上去年价格环比上涨带来的翘尾因素,实现今年的调控目标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是稳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三碰头”。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1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亿人。今年就业形势仍很严峻,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预期目标任务艰巨。只有把就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广辟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全社会就业容量,才能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四是稳定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凡是农业出现滑坡,经济社会就会出现波动;越是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越加凸显。稳定农业首先要稳定粮食。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供求仍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还跟不上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只有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拿出一些真金白银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国家粮食安全才更有保障。 五是稳定出口。稳定出口不是为了出口创汇,而主要是为了稳定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定外向型就业,同时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中央提出,2013年外贸进出口力争增长8%左右。今年外贸特别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归,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上升,而我国出口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在递减。稳定增加出口,需要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培育潜在市场,加快形成出口新优势。 总之,只要保持增长、物价、就业、农业和出口这五个方面基本稳定,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闪失,社会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所谓“三进”: 第一,改革上要进。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也应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过去改革主要是思想上的解放、观念上的转变,现在改革则主要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推进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上取得新进展。改革的重点,还是要在“放”字上做文章:既要放开,又要放权。所谓放开,就是拆掉“弹簧门”、打碎“玻璃门”,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所谓放权,就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二,结构上要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产能过剩、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要利用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和经济下行的反作用力,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调整结构,要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并用,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举,实行地区、产业差别化政策。既要把过剩产能、高能耗产业等“长腿”锯掉一部分,又要把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短腿”补上去,当前最紧要也最难的是压缩、消化过剩产能;既要鼓励东部地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盘活存量,也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通过加快发展做大增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在经济冷时抓紧调整,又要在经济热时不忘调整。 第三,民生上要进。忽视甚至弱化民生,不仅会付出政治和社会成本,从长远看也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公共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但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下更大的力气解决民生中的突出问题,不仅有利于扩大消费从而拉动经济,而且有益于增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应尽力而为,也应量力而行,把基本民生保障好,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改善民生,还需把财政补民生与民众谋民生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总之,改革亟待新突破、结构急需新调整、民生亟盼新提高。三者紧密结合,相映共进,就能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http://www.2888.tv/news/2174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