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流水西瓜”为何这样“甜”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3年8月6日      阅读次数:

“流水西瓜甜万家”。进入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随处可见这样的广告标语。今年5月,“流水西瓜”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刚一见面,镇党委书记杨家乐就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对流水镇农民来说,种西瓜虽然很辛苦,但也很能赚钱,是一项甜在心里的事业。”

这样一个中部小镇里的西瓜产业,普普通通,又十分典型。将之作为一个样本,解剖其发育成长过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难题,或可对正在探索“一乡一业”的许多乡镇有所启迪。

在西瓜大量上市的这个夏天,记者到流水镇跟踪采访种瓜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干部、运瓜司机、瓜果批发商等,体验其艰辛,记录“流水西瓜”从田间到市场的真实历程,探寻西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西瓜经”六任党委政府班子一抓到底

黄冲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规模性试种西瓜,是流水镇最早开始探索西瓜种植的试点村之一。

村支书王朝富介绍说,如今,本村650户居民,户户都种西瓜,人均年收入1.5万元。

王朝富1993年时就带头种了50亩西瓜。他回忆说,那时候种一亩瓜,卖0.1元/斤,一亩田能收益1000元,当时的稻谷一亩田只能卖200~300元,干部一算账,一亩西瓜抵好几亩稻谷。

于是,1995年全镇开大会,时任镇党委书记向玉国,鼓起了做事业的勇气,要求各村把荒坡地大面积种上西瓜。

作出这一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先经过了审慎的调研思考,找准了流水镇的先天优势。“流水镇所产西瓜个头大、口感好、水分足、含糖量高。”副镇长刘新红介绍,流水镇地处中纬度地带的汉江中游东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充沛,起伏高燥的丘陵岗地中约有7成耕地为黄土地,不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而对于忌湿怕涝的西瓜,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从此,流水镇干部们常念“西瓜经”,六任党委政府班子一抓到底,逢会必谈西瓜,下乡必问西瓜,为文必写西瓜。

面积上来了,扩大市场销路摆上日程。1995年以前,每逢西瓜季节,王朝富就带着村干部去周边几个县城,四处散发广告信息。

1995年以后,流水镇政府开始在报纸、电视上集中作西瓜广告。每年十月秋收之后,流水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全面撒网,带着名片出去跑市场。

“长江以南的地级市,我全部去跑过。”王朝富说。

有着30多年工龄的镇干部李传清说,上世纪90年代西瓜上市的季节,为推销西瓜,干部们每年都要跑到国道旁搭帐篷,建接待站,日夜守候,一有大货车路过就挥手,真诚邀请瓜商来流水镇拖西瓜。妇女干部何家玉回忆,当年男干部在国道边上拦车,女干部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接送,给瓜商免费提供吃、住的地方,联系瓜源,跟着瓜商下田看瓜。流水镇提供多项免费服务瓜商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50多岁的西瓜经纪人冯正安,正是当年镇干部带着跑市场的受益者之一,见证了“流水西瓜”市场从起步到发展。冯正安说,市场打开后,瓜商、瓜农都得了实惠,目前他家里就住了十多位外地瓜商正在收瓜,每个瓜季至少要发100车,每车平均25吨以上。

“种瓜是我们共同的甜蜜事业。”黄冲村五组瓜农李青山和妻子周海燕说,他们结婚分家出来时只有一间瓦房,通过种瓜不停奋斗,现在盖起了大楼房,空调、电脑、小轿车,一应俱全,不比城里生活差。

如今,流水镇被称为“湖北西瓜第一镇”,西瓜种植面积约10万亩,去年产量近4亿斤,其中“黑美人”类型的西瓜更是占绝对优势,占80%以上的面积和产量。每到西瓜季节,400多名的本地西瓜经纪人,近千名外地瓜商,将“流水西瓜”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年产值达2.3亿元。

还带动了全镇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修理业、运输业、电信业、经纪、劳务等产业的发展。

软硬件需要不断升级,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

要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具备优势,需要不断更新品种和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在流水镇,栽培简约化和育苗工厂化是一大生产特色,通过长期实践,流水镇农户总结出一套岗地西瓜稀植的模式。另外,嫁接育苗在流水镇已经得到普及,全镇集约化育苗场有近30家,年生产总量2000多万株,不需外地购苗即可满足当地生产。

不过,流水镇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多年种瓜,换茬较少,瓜农为追求产量,施用了过多的农药、化肥,造成很多瓜田土壤板结。华中农大教授别之龙说,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嫁接和轮作的方式,并改变单一施复合肥的习惯,调整施肥种类,增施有机肥。2011年,华中农大与流水镇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西瓜产业科技合作协议。华中农大将为“流水西瓜”产业发展提供诸如新品种引进和筛选以及对育苗技术、种植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运技术进行推广和运用等全方位支持。

除了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工作。瓜农石太军种了60多亩西瓜,他说:“今年天气干得很,坐果时十分盼望下雨。”他种西瓜的坡地,灌溉不了,保墒差,平常管理都很好,就是膨果时缺水分而减产,小瓜比例高。

大瓜大价钱,小瓜小价钱,西瓜经纪人马双说,瓜农送来的一车“黑美人”,8斤的占60%,大部分是7成熟,价格才能在0.5元/斤以上,否则就是低价。

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导致了瓜农望天收。别之龙教授说:“一个西瓜90%都是水分,膨大期是最需要水的,而‘流水西瓜’基本上都种植在丘陵岗地,灌溉设施较少,只有盼着下雨。”

流水镇瓜农的生产情况,在露地瓜果种植中具有代表性。湖北省农业厅蔬菜办副主任袁尚勇对记者说,政府在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投入不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得还很远。

流水镇邓林村地势较高,有头脑的瓜农购买了移动式小型喷灌设备,成本低,拆卸灵活,田地适应性强,2012年采用这个设备的比仅依靠自然降水的瓜田增产30%以上。杨家乐介绍说,目前,全镇32%的农户拥有这台灌溉设备。如果农村塘堰水源能得到保障,这台设备能发挥的作用更大。

除了西瓜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外,流水镇的西瓜交易市场等设施还不完善,导致了大量瓜农在大街上进行交易。

现在“流水西瓜”不用干部四处去推销了,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确保道路交通顺畅,刘新红说,在流水镇的西瓜上市交易期间,每天平均有1000余辆大货车、上万辆拖拉机汇聚于此。只要两辆以上13米长的大货车同时出现,街上就会拥堵。

根据“2013年‘流水西瓜’销售值班安排”,流水镇100余名镇、村干部组成3个专班,从早6点到晚8点,在各自分片路段上维护市场秩序。戴着草帽,挂张工作牌,搭条毛巾,挎个茶缸,揣盒“金嗓子”,就是值班干部们的全部工作装备。镇里的干部陈丹风说,她是本地人,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家里父母也在种瓜,以前想着考上了公务员,工作会轻松,哪想到要在太阳底下一站一天,比瓜农还辛苦。

流水镇不是没有交易市场,但容量有限,满足不了现在的西瓜交易形势。流水镇西瓜产业带动了周边县市、乡镇,那里的农民也把瓜运到流水镇来卖。至少需要再建个200亩的西瓜交易大市场。可是城镇周边的土地是有限的,现有条件下,流水镇鼓励各村、组建好自有的辅助市场,不必让瓜农非要到镇中心来交易。镇里继续实行西瓜市场建设补贴政策,达到10亩以上且有配套设施的,经本人申请,实地考察验收后,最高可给予2万元的奖励资金。

打造品牌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总是以量取胜

7月2日下午,流水镇大街上的收瓜交易点一片火热,可很多瓜农卖瓜后却当场拿不到现钱,收到的是一张张收据和白条。有瓜农不解,问经纪人,大部分的回答是,现在收瓜忙得很,没有空一个个结算,等卖瓜季节结束后,统一再结。

瓜农们对记者说,没办法,只能接受,现在是买方市场,瓜商都是这样办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流水西瓜”缺少自己的品牌有很大关系。来自深圳的瓜商林树汉常年在全国收瓜,他对记者说,“流水西瓜”还没有严格统一大小、熟度的生产标准,他们把西瓜运到广东,要么是不贴牌,直接批发,要么就是贴“海南西瓜”的牌子,因为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刘新红对记者直言,流水的西瓜经纪人以前都把西瓜当作大路货卖到广东,不愁销。现在,虽然刚申请到了地理标志商标,但在西瓜品牌、包装、储运等方面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

别之龙介绍说,这几年他在北京大兴西瓜节担任评委,大兴的西瓜就已经形成了品牌,成为大兴区的一张重要名片。北京的西瓜越吃越小,但西瓜产业却越做越大。整个北京市西瓜面积和流水镇相仿,产值却超过10亿元,在大兴区,多功能的西瓜观光采摘园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西瓜节已举办了20多年。

如今,“流水西瓜”已经开始尝试以农超对接的方式扩大销售区域,提升标准,同时树立品牌。流水镇鑫盛西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斌说,“流水西瓜”今年已经在襄阳本地超市的多家门店铺货,每天销售2万多斤,提出的口号是“生瓜包退换”。

刘斌介绍,目前合作社辐射6个村的120多个核心户,瓜农只种瓜,种苗、农资由合作社统一采购配送,合作社邀请技术员来讲座、指导,保证“流水西瓜”的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将组织专业营销公司对好品质的西瓜实施“抱团”销售,以卖方定价来保障瓜农收入。

“‘流水西瓜’不能再以量取胜。”流水镇镇长向智勇说,落实统一优质种苗、统一生产规程、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销售的产供销管理制度,应该是“流水西瓜”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达到了“五统一”标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品牌的“流水西瓜”。


http://www.2888.tv/news/2644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