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生态辽宁建设成效显著 辽西北沙退草丰牛羊肥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3年10月29日      阅读次数:

从飞机上俯瞰辽宁西北部边界,科尔沁沙地南缘黄绿交界十分鲜明:黄的是滚滚黄沙,起风时一片黄烟;绿的是连片草原,密密的如绒毯一般。

可在5年前,人们在辽西北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草原和沙地还是“你争我夺”的态势,一条长约600公里、宽达70公里的风沙危害带侵蚀着辽西北的草原。在与风和沙的争斗中,草原一直处于劣势。辽宁省有1000多万亩草原沙化、半沙化,辽西北更有75%的草原沦为沙地、半沙地,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肆虐,甚至有些地方人被沙子赶着走。

为了恢复草原特有的生态功能,迅速扭转辽西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2008年,辽宁省政府投资340万元率先在彰武县治理沙化草原3.4万亩。2009年,辽宁省又组织辽西北10县(市)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而且一干就是3年,每年省政府斥资1亿元,对100万亩沙化、退化和荒漠化草原进行围栏封育、补播改良。去年,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启动,连续4年每年再投1亿元治理沙化草原100万亩。

走进彰武县阿尔乡镇的北甸子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牧草密得让人趟不开腿。作为全省最早开展草原沙化治理的工程区,北甸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多年从事草原治理的彰武县草原监理站站长齐凤林打心底高兴:“这里以前是有名的沙窝子,经过治理后风蚀沙道减少了15条,风蚀点和流动沙丘减少了144个,沙尘天气已由年均19.4次减少到8.6次,沙堵门、岗冒烟的现象这两年不见了。”

辽西北沙化治理的成效,北甸子只是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累计治理沙化草原500万亩,一条网状分布的草原阻沙带已经在环科尔沁沙地南缘构建起来。据辽宁省草原站监测,2009年至2012年治理的沙化草原工程区同工程区外相比,植被盖度由40.38%提高到76.43%,植被高度由29.19厘米增加到48.99厘米,干草产量由每公顷1312.48公斤提高到2601.47公斤,5种植物在工程区内得以恢复。

记者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八扎兰村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采访时,正赶上草原承包户齐凤良在山上收割牧草。齐凤良饲养了300多只羊,承包了100多亩草原,他指着丰草肥羊告诉记者:“山上种的都是沙打旺、草木樨等优质牧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也特别好,我一年卖羊就能收入十多万元。”

治理后的草原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更成了辽西北农民增收的蓄水池。据测算,草原沙化治理一期工程治理区干草产量近60万吨,年可饲养牧畜90多万个羊单位,实现经济效益近两亿元。卖牧草已经成为一部分草原承包户的增收渠道。北票市三宝乡小苏营子村王立伟承包了300多亩没人要的荒滩种植牧草,牧草都被周边的养殖户消化了。今年他又承包了700多亩荒滩,当地畜牧局又帮他与养殖小区结上了对子,1000亩地牧草全部由养殖小区收购。

沙地变绿洲,治理后的草原在辽西北由“冷馒头”变成了“热饽饽”。当初,北票市大阪镇黄土坎村2000亩的沙化草原,村委会出价4000元公示一周无人问津。经村民付国昌两年治理后,有人找上门要出20万元转包。目前,全省已经见效的400万亩草原沙化治理区已被12万余户农民承包,户均年增收千余元。

通过补播改良、鼠虫害综合防控、围栏育草、封山禁牧,辽西北草原已由黄沙遍野变得生机盎然。为了保障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从2008年开始,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草原确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全国农区开展草原确权工作的第一个省份。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确权草原1500万亩,其中90%以上的确权草原落实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http://www.2888.tv/news/28449.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