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支撑河南粮食持续增产的重大科技工程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5年1月4日      阅读次数: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

21世纪初,中国粮食连续下滑,总产跌至4.3亿吨,库存达到18%的安全底线,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鉴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形势,2004年,由科技部牵头,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四部委联合组织启动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下简称“国家粮丰工程”)。自启动实施以来,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一直承担“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科技厅精心组织,项目主持单位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厅等参加单位通力协作,政产学研紧密结合,项目首席专家尹钧教授带领380多名科技人员历经十年、协同攻关,在粮食科技创新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支撑河南粮食连续十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为此给予高度赞扬:“通过该课题的实施,支撑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0的粮食,这就是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组所取得的成果最科学、最权威的评价!”

今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听取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情况的汇报,对“国家粮丰工程”取得的成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粮食丰产,科技支撑十年耕耘“十连增”

十年来,“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的实施,在河南粮食主产区建设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超高产攻关田,研制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的高产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年两熟百亩平均亩产1770.5公斤的超高产记录。在豫北灌溉区、豫中补灌区和豫南雨养区建设了万亩核心区、100万亩技术示范区和1000万亩技术辐射区,形成了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一年两熟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500公斤以上、1200公斤以上和1000公斤以上。丰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河南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十年来,“国家粮丰工程”在河南的实施支撑河南粮食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项目区十年间累计播种面积1.77亿亩,占全省两熟播种面积(12.0亿亩)的14.7%,累计生产粮食8304万吨,占全省两熟总产(45121万吨)的18.4%,项目区用占全省14%的播种面积获得了占全省18%的总产量;项目区十年间累计增产粮食1284.7万吨,用占全省12.3%的粮食播种面积(14.4亿亩)获得了占全省(7419.5万吨)17.3%的粮食增产量;项目区小麦平均单产比全省提高20.2%,玉米单产比全省提高34.5%,带动河南十年间小麦单产、总产分别增长25.5%、41.1%,玉米单产、总产分别增长29.8%、66.4%,粮食单产、总产分别增长41.7%、60.1%,充分显示了“国家粮丰工程”在河南粮食增产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2008年,科技部在郑州召开了“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科技部部长万钢、副部长李学勇、副部长刘燕华及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领导、知名院士专家140人出席会议并观摩了浚县核心试验区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田,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介绍了我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工作经验。会议对河南项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了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挖掘粮食丰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2012年,科技部又在郑州召开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黄淮海区现场观摩会”。来自科技部、河北、山东、安徽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河南粮食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多年来,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刘延东,科技部部长万钢、党组书记王志刚,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副省长徐济超等有关领导都先后实地考察指导项目区工作,并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省科技厅厅长贾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着重指出河南要打好‘四张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农业保障,就需要不断完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思路,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通过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围绕粮食生产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

丰产高效,冬夏两熟四项关键技术大突破

十年来,“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以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为重点,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为主要内容,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为根本目标,针对黄淮区粮食持续增产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长期系统深入研究,实现了四项关键技术突破。

1.基于小麦春化发育特性,建立了品种播期的壮苗丰产指标体系,创建了小麦品种播期“双改技术”;研制出改善土壤容重与控水增钾保证夏玉米后期健壮生长的“延衰技术”。通过小麦播期前提、玉米生长期后延,突破了两熟休闲期光热水资源不能利用的技术瓶颈,避免了小麦冬前冻害,解决了玉米后期早衰问题。

2.探明了基于土壤-作物水势理论的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原理,确立了两熟作物节水灌溉指标,创制出土壤、作物水分信息自动采集装置与灌溉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出智能化两熟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实现了高产与节水同步。

3.明确了小麦、夏玉米超高产养分吸收特征,研制出适合两熟作物氮素需求的缓/控释肥专利产品;建立了两熟一体化土壤培肥施肥技术体系,实现了施肥技术简化高效。

4.明确了黄淮区小麦、夏玉米超高产生育特征,创建出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吨半粮栽培技术体系;创造了百亩连片亩产小麦751.9公斤、夏玉米1018.6公斤和一年两熟1770.5公斤的超高产记录。

刘更另、袁隆平院士等13名专家对课题验收认为:“课题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点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群体质量指标化,技术体系配套化,管理措施定量化的技术要求,创造了小麦、夏玉米超高产记录,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超额完成了合同计划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戴景瑞院士、李振声院士等专家对项目成果鉴定认为:“项目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两熟作物均衡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首次实现了夏玉米单产超过小麦单产的局面。创造了同类型区小麦、夏玉米和一年两熟三个超高产记录,对两熟作物超高产研究具有引领作用。技术集成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实现全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振文院士评价认为:“该成果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作物丰产高效的理论,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为河南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06年7月6日《人民日报》以“河南小麦研究有突破,亩产直逼七百公斤”为题报道了河南课题取得的技术成果。此后项目区小麦亩产连续创造超700公斤、超750公斤,玉米创造超1000公斤高产记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给予了多次报道。

团队建设,两翼齐飞人才、平台快速发展十年来,在“国家粮丰工程”实施过程中,河南课题始终把粮食科技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培养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粮食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粮食科技队伍,建设了一大批粮食丰产高效示范基地,建成了国家级粮食科技研发平台,推动了作物栽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1年,尹钧教授领衔的“小麦生长发育分子调控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组有2人入选中原学者,5人入选省杰出人才,12人入选省杰出青年,34人入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培养作物高产栽培方向博士56名、硕士330名。先后培养县、乡、村不同层次技术骨干8500多人次,培训农民5.3万多人次,发放小麦、玉米操作技术规程、不同生育期田间管理意见等技术资料3万余份,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800余次。

同年,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集体,尹钧教授、李春喜教授、季书勤研究员等6人作为先进个人受到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表彰,项目组31位中青年技术骨干受到省科技厅等四厅局联合表彰,有5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河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在“国家粮丰工程”的支持和带动下,2013年“全国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双落户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并被给予奖励资助,“作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为河南粮食科技创新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粮食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建设,不仅稳定了河南粮食科技人才队伍,解决了河南粮食科技人才断层问题,还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协同创新的科技攻关团队,在河南粮食持续增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科技创新,技术突破连续收获重大成果奖

十年来,“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的实施,实现了多项粮食科技创新与重大技术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0余项,其中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包括兰考核心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豫麦66、兰考矮早八”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温县核心区的“高产优质广适强抗倒小麦新品种豫麦49号、豫麦49-198选育与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农业大学的“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农业大学的“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浚县核心区的“玉米杂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粮食科技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河南粮食科技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3”创新模式显成效

十年来,“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在组织管理、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的四个“1+3”创新模式初见成效。

1.“1+3”组织创新模式:领导组协调项目区、课题组与研发团队。领导组协调单位、资源分配,资金、人员到位,政策、措施保障等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区主抓“两大作物”(小麦和玉米),“三大区域”(豫北灌溉区、豫中补灌区、豫南雨养区)和“三大目标”(粮食增产、农民增效、生态安全);课题组主持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存在的共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创新团队主攻基本规律与理论创新、技术攻关与集成研究、成果示范与转化推广“三个层次”具体研究,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持续、均衡、高效增产。

2.“1+3”管理创新模式:河南省科技厅协调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业厅共同参与,确保了技术力量与科技资源的广泛集成、有机结合与有效利用。

3.“1+3”技术创新模式:核心技术创新团队协同“三大生态区”集成示范团队合作攻关;关键技术突破,确保豫北、豫中、豫南“三区”技术集成创新;超高产攻关引领,带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全面增产。

4.“1+3”推广创新模式:课题组织“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参与,企业将技术体系落实、“三区”建设与种子繁育、示范推广紧密结合,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员和课题组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全方位服务,确保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高效率实施。

“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在重视组织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三个环节创新的同时,率先引入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的新理念,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了粮食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项目结合的新思维,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行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中的服务职能,达到了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企业收益、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了出产量、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标。

回顾过去,我们心怀坦荡,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国家粮丰工程”在河南实施的十年、是丰收的十年、是创新的十年、更是蓄势待发的十年。未来“国家粮丰工程”在河南的继续实施,必将为实现国家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黄布毅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转折期。我们要按照省委‘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与总体设计,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国家粮丰工程’深入实施,支撑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http://www.2888.tv/news/38921.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