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气象为农服务的鹤壁模式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5年8月29日      阅读次数:

河南鹤壁作为气象为农服务试点,在气象服务现代化、精细化方面都有探索。如果按照鹤壁模式在全省推广,把河南气象现代化重点放在气象服务现代化上,将极大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鹤壁市是全国首批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市,是全省第一个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在鹤壁,粮食高产创建开展到哪里,气象保障设施就建设到哪里,气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目前,鹤壁形成了以市农业气象中心为龙头、县(区)气象业务人员为骨干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以及覆盖市、县、乡、村的气象服务体系,将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延伸至乡镇、村庄。

“鹤壁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装备现代化、产品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机制化’的气象为农服务模式。”鹤壁市分管农业副市长刘文彪说。

装备现代化,从监测到服务物联信息化

初秋时节,豫北鹤壁的农田里,玉米株株挺立,正值籽粒灌浆的关键期,查苗情,看墒情,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农民”、鹤壁市淇滨区聚喜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唐全合却格外清闲,坐在家里,拿着手机观看合作社流转、托管的农田景象“直播”。

“苗情、墒情,可以说足不出户,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唐全合边介绍边用手机演示,“你看,这就是合作社的地,田地内的湿度、温度、风向和玉米的长势都有显示。再一个,比如想看这株玉米,就把镜头聚焦到这株玉米上,还可以继续放大,这株玉米的穗、茎、叶都看得清清亮亮的,即便是一个小虫子也能及时看到。”唐全合说,“以往这个时候,我每天都要到地里去,查苗情、看墒情,有时候一天还要跑好几趟,而且地到底旱不旱,该不该施肥都是凭经验摸索。现在可好了,在家里拿着手机,便可以知道自家的地旱不旱,而且10厘米、20厘米、40厘米不同阶层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可以说我现在种地用的是‘千里眼’。”

给唐全合装上“千里眼”的是一张大大的物联网,它是鹤壁市气象部门打造“互联网+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典型代表——“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物联网”。

鹤壁市气象部门依托“星陆双基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项目,在全国率先安装第三代农田信息监视系统,九要素农田监视仪、自动土壤水分站、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gnss基站、农田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等陆基监测设备的高密度布设,实现了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乡镇全覆盖。并建成全国第一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市级接收站。构建了天上依靠气象卫星,地面依靠气象监测系统的农情信息监测网络,足不出户,全市所有县区、所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农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农作物实景等参数便可历历在目,实现了观测自动化、传输网络化、资料信息化和农情可视化,达到大田物联。

星陆双基地面监测系统在鹤壁创造了四项纪录:一是最早。项目实施最早,属于全国首家;二是最新。技术最新,居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田间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实现了自动观测,为国内外首次运用;三是最多。设备监测参数数量最多;四是最大。监测范围覆盖了鹤壁所辖各县区以及所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曾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我再给你们加一个最,最精!”

“嘀嘀……”唐全合的手机响起。老唐拿起手机看了一下说:“是气象部门发的农用天气预报,我要转发到手机大喇叭上,好让所有村民都听到。”说话间,就听见外面响起天气预报的播报,“我市今天夜里多云间阴,局部有阵雨,明天白天阴转多云,偏南风2~3级,21~29℃。提醒广大农民要加强夏播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善通透条件;墒情偏差地区要及时适时灌溉补墒、增施速效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促进作物充分灌浆。”

记者询问得知,手机大喇叭是可以用手机控制的,只要用手机编辑一条短信发送至大喇叭接收机,短信内容便可由大喇叭播报出去。这个大喇叭就安装在老唐合作社旁的淇滨区钜桥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房顶上。农技推广区域站也是气象信息站,站里不仅配有手机大喇叭,还有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报天气信息和农用天气预报,方便过往村民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和农事建议。

这是鹤壁“互联网+气象”的另一代表——覆盖全市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服务系统。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大喇叭,一条短信便可传到田间地头,传遍千家万户。

张丽霞是鹤壁市浚县水峪新村气象信息员,据她回忆,“前年麦收季节,市气象局发布预警信息说夜间有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于是我立即用手机给大喇叭发送信息,滚动播报预警信息。全体村民听到信息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所有收割机,并从外地调来几台收割机,抓紧收割,到晚上8点钟全村收割完毕。夜里10点钟左右果然出现了雷雨大风。由于收到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组织群众抢收,使得全村小麦颗粒归仓。”

除了构建全网覆盖的农情信息监测系统和预警信息传播系统,鹤壁市气象部门还构建了直击乡村的气象为农服务网络。只要登录网络平台,便可享受天气预报、农田气象、农情资讯、专题服务、防灾减灾、气象科普、专家在线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同时开发手机版,更加方便农民群众查阅、咨询农业气象信息。

产品精细化,从种到收全程指导

在鹤壁,监测与服务网络的四通八达,将气象为农服务辐射至田间地头、千家万户,打通了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如何使延伸至田间地头、千家万户的服务渠道真正发挥其作用?变成农业增产、农民增效的好帮手,这就要靠精细化的服务产品。

气象部门根据鹤壁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编制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根据不同地域土壤环境特点,编制市、县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和浚县花生、淇县果蔬等特色农业种植区划;根据不同关键农事季节,开展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专题服务,以及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分析、评价,形成13大类,40余种服务产品,提供更具指导性的精细化服务,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种植结构调整、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鹤壁气象为农服务形式已经从“有什么服务什么”悄然改变为“需要什么服务什么”。

鹤壁市浚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胡振方谈起气象服务赞不绝口,“在鹤壁,从来农业、气象不分家,气象部门给我们提供土壤水分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作物产量动态预报、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同时针对不同农事季节,还会发布灌溉、施肥、喷药、储藏、晾晒等级预报等多种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为我们开展农技指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去年5月下旬小麦灌浆期间,浚县等地遭遇连续干热风。干热风一般会导致小麦每亩减产100~200斤。由于气象部门提前预报预警,农业部门组织药物,及时分发给农户喷施,有效避免了干热风的不利影响,浚县小麦不但没有减产,每亩还增产100~200斤。当年,全县小麦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优等率很高。”胡振方说。

唐全合同样从精细化气象服务中受益匪浅。“以前俺们习惯在玉米苞叶变黄时就收,2012年秋天气象局根据玉米的品种、播期和积温,建议推迟5天收割。按照气象部门建议的最佳时间收割,比之前提前收的,每亩平均增产50斤。按一斤玉米一元钱,一万多亩玉米增收50多万元。尝到气象服务的甜头,近年来,到玉米成熟期,气象部门叫俺们什么时候收,俺们就什么时候收。”唐全合说。

服务标准化,从市县到乡村标准规范

白寺乡气象协理员张连顺的办公地点在白寺乡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墙壁显著位置悬挂着“农业气象服务流程图”、“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干旱区域综合旱情等级指标表”、“各行政村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乡气象信息服务领导小组成员”、“气象信息员工作流程”。标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就建在这里,主要承担气象服务信息的收集、发布、反馈,为基层群众提供直通式服务。

为缩小城乡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差异,畅通服务渠道,鹤壁市气象部门按照“有领导小组、有信息员队伍、有气象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在乡镇建设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站,按照“有场所、有信息员、有接收机、有大喇叭、有宣传栏、有图书柜”的“六有”标准在行政村建设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点,打造覆盖面广、便捷高效的为农服务“桥头堡”。

像张连顺一样,每个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站、点都有1~2名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其中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已然成为鹤壁气象为农服务的“排头兵”。

鹤壁是“大学生村官”的发源地。当年,作为河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品牌,“大学生村官”工作已经唱响了大河上下,大江南北,走向了全国。为更好地服务“三农”,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干部自身综合素质高,又直接面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条件,2009年,鹤壁市政府决定利用鹤壁良好的“大学生村官”队伍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市大学生村官中选配气象信息员,组建了一支容纳1219名大学生“村官”的标准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并将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职责履行情况,列入地方目标考核管理内容,由气象部门负责考核。市政府明确气象信息员待遇,每月发放补贴和通信补助,稳定了队伍,每年对他们开展培训,实行统一管理,打造了基层气象服务“生力军”,提升了基层气象服务能力。

为创建全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市,鹤壁制定了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指标体系、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量化考核标准。制定了面向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气象服务标准;面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的直通式服务标准;面向部门联动的涉农专家联盟服务标准,以及气象信息员服务标准、乡镇和村级气象信息站服务大纲。

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的种类制定了20余项服务标准与规范,明确各项工作标准。

通过开展农业气象指标性、农业气象灾害模拟防御性试验,凝练农业气象适宜性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关键农时季节和主要农事活动的农业气象指标。制定市县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办法、市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评估办法;研究建立玉米低温阴雨、精细化收获、小麦冬灌、夏玉米干旱试验指标。研究制定的《鹤壁冬小麦冬灌气象标准》与《夏玉米干旱灾害等级标准》被鹤壁市标准委认定为地方标准。

管理机制化,从政府到部门多层次支撑

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在变,条件在变,手段在变,必然呼唤与其适应的机制不断创新。

在鹤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然形成。

鹤壁市、县政府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纳入整体规划、纳入政绩考核和财政保障体系。成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领导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将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建设纳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民生工程,2013年,建设基层气象预警应急组织体系,实现100%的乡镇建有信息站,100%的乡镇有气象协理员,100%的行政村有气象信息服务点,100%的行政村有气象信息员,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2015年,将在每个县区新增建设一个人工增雨防灾减灾炮站,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鹤壁市、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气象项目建设。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在鹤壁所辖两县实施三年以来,市、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足额批配项目资金,并将项目维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要求各乡镇进行资金配套,近年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

为支持鹤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河南省气象局与鹤壁市政府开创了局市合作新模式。共建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保障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的作用,推动鹤壁粮食高产创建;共建新型农业气象试验站,解决业务服务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农业生产中的科研作用和指导作用;共建鹤壁市农业气象遥感基地,提升星陆双基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能力,将原来的资源卫星资料转换为气象卫星资料,提升卫星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合作共建,鹤壁气象科研与应用推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唯一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的地级市。

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指出:“鹤壁要充分利用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设施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鹤壁模式,打造为农服务气象示范市,突出标准化、法制化;打造为农服务方式的新常态,突出多元化、信息化;打造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突出实用性、先进性。”

鹤壁市气象部门秉承多元化、广覆盖的服务理念,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与农业、水利、林业、邮政等部门的基层服务项目融合,向最基层用户提供气象服务和产品,实现气象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在关键农时季节,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灾情调查和技术会商,及时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等信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自2005年鹤壁启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以来,至今经历了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整建制推进等阶段,在此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装备更加现代化、产品更加精细化、服务更加标准化、管理更加机制化。

在鹤壁,现代化、精细化、标准化、机制化的气象服务被誉为支撑鹤壁粮食高产的“法宝”,为全市小麦、玉米先后创下25项全国高产纪录,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

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表示:“气象工作已经成为鹤壁的一大亮点,‘互联网+气象’实现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化,成为科学种粮的好帮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称鹤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鹤壁模式’。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深化‘鹤壁模式’内涵,发挥好模式效益,使其成为鹤壁的一张崭新名片,让‘鹤壁模式’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豫北大地,葱葱农田,一株株玉米昂首挺立,孕育着希望……


http://www.2888.tv/news/4708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