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临储稻谷库存庞大 摆脱困境出路何在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6年2月24日      阅读次数:

: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粮食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稻谷市场陷入了“国内增产—国家增储—进口增加—国家再增储”的怪圈,产量高、进口高和库存高的“三高”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政府和各界的高度关注。

临储稻谷的由来

临储稻谷是指当稻谷市场收购价格连续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按规定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的稻谷,并在后期出库时实行顺价销售,也称国家临时存储稻谷。它是和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相伴而生的产物。

2004年国家首次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70元、72元和75元。2008年后,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8次上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稻谷的生产。

2005年我国首次于7月28日在4个早籼稻主产省启动收购预案,同年9月15日5个中晚籼稻主产省份也陆续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年度累计收购临储稻谷1200多万吨,开启了临储稻谷的时代。

临储稻谷的辉煌时期

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除2004年和2010年外,我国基本上每年都要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其中,2005~2006年启动了籼稻托市收购,2007年启动了东北粳稻托市收购,2008年三大稻谷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2009年早籼稻启动托市收购,2011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2012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此后3年三大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

在2012年以前,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三大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外,一般年份均只有单个品种启动托市收购。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和临储稻谷时代的来临,我国稻米市场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价格走势平稳时间最长的时期,虽然稻米价格出现持续上涨,但年度涨幅基本较为平稳,没有出现上世纪90年代大幅波动的现象。即使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的2008年,也保持了较为温和的上涨走势。

同时,2009年以前所收购的临储稻谷也均按照顺价销售原则全部售出。2009年在临储粳稻拍卖期间还曾一度出现粳稻全部成交的壮观场面。

国家通过发挥临储稻谷的蓄水池作用,利用政策性稻谷收购和销售的一吞一吐作用,有效调节了稻米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了市场的大起大落,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市场,

促进了稻谷生产的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临储稻谷的购销存功能在这期间得到全面发挥,达到了鼎盛时期。

临储稻谷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主要原因:一是2012年以前年度的临储稻谷收购量总体不大。除了2005年和2008年临储稻谷收购量超过1000万吨外(2005年临储收购稻谷1200多万吨、2008年1434万吨),其余年份的收购量均低于1000万吨,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与后期动辙3000多万吨的收购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当时稻米产量正处于恢复增长期,大米需求更是处于强劲增长期,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稻米市场的矛盾只是季节性的供应压力,通过临储稻谷的“蓄水池”作用,能有效调节市场的季节性供求关系。

三是当时稻米市场正处于上涨周期中,临储稻谷价格在后期出售时因米价上涨,自然而然具有了价格优势,顺价销售较为容易。

四是当时国内外稻米市场联系还不够紧密,且国内大米价格低于国外,稻谷购销存的开关全部掌握在国家手中,也利于发挥临储稻谷的功能。

临储稻谷的尴尬时期

2012年以后,随着稻谷产量的持续增加和大米进口的快速增加,临储稻谷出现了购入多、销出少、储不下的困境。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连续3年三大品种均全部启动了托市收购。且规模急剧增加,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临储稻谷收购量均在3200万吨以上,预计2015年临储收购量也不会低于上年水平,以致于临储稻谷库存急剧增大。

2013年至2015年9月底,临储稻谷累计收购6790万吨(含今年早籼稻302万吨),若加上2011~2012年收购的1100多万吨临储稻谷,则临储稻谷累计收购8000多万吨。在收购量激增的同时,销售却出乎意料地困难。2012年至今年9月底,该批临储稻谷累计销售仅1032万吨。其中,2014年至2015年9月底共销售了1026万吨。

目前该批临储稻谷库存预计仍高达7000万吨左右。按照目前每年约700万吨的销售进度,现有库存需10年才能全部消化。而随着托市收购成为常态,近几年来每年的临储收购量远大于年度拍卖量,导致我国的粮食储存面临极大的挑战。

国家粮食局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临储稻谷的收购虽然托起了稻米市场,但却面临着销不动、储不下的尴尬局面。

形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稻谷连续增产,供给能力大幅增强,而需求却出现相对萎缩,供求关系由以前的紧平衡转为相对宽松。2014年我国稻谷产量20642.7万吨,已连续4年站上2亿吨大关,较2003年增加4500多万吨。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4/2015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20078万吨,2014年产大于需500多万吨,短期内已经出现绝对过剩,这部分稻谷只能由国家临时存储。而2015/2016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预计约19000万吨,后期过剩现象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局面。

二是大米价格内外倒挂,导致大米进口大量增加,走私猖獗

2014年我国进口大米256万吨,走私进口预计超过230万吨,折合稻谷约750万吨(按出米率66%计算),而同期出口只有41.9万吨,折合稻谷约63万吨,净进口折合稻谷约690万吨。被进口替代的这部分稻谷,当前国内市场已难以消化,只能由国家临时存储。

三是大米加工企业收购量下降

由于稻米市场上涨周期结束,在大米产能过剩、进口冲击、竞争激烈和政策市的制约下,大米加工企业倒闭增多,对新稻的收购量自然减少。据统计,2012年底纳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为9349家,2014年减少到8519家,较2012年减少了830家,按每家加工企业新稻上市旺季收购500吨计算(约1个月到1个半月的加工量),相当于新稻收购能力下降了400多万吨。加上稻强米弱因素,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加工、经营的周转库存也较前几年大幅下降。按每家加工企业减少库存250吨计算(相当于半个月加工量),新稻采购量将减少200多万吨。而实际减少的采购量预计远不止这些。

四是商品率提高。随着稻谷生产日益向主产区集中和最低收购价日益成为市场的最高价,农户出售意愿增加,稻谷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国内稻谷商品率为36.9%,较200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相当于向市场增加了3000多万吨的稻谷供应量。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稻谷产量增加、农户出售意愿增强,而市场主体的收购能力却没有同步跟上,临储收购量自然会出现大幅增加。

后期临储稻谷的出路

目前,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已成为市场最高价,也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导致临储稻谷购入多,销出少,存不下。随着主产区稻谷托市收购全面启动,预计到明年2月底,我国临储稻谷库存可能达到9000万吨以上,甚至超过1亿吨。加上社会库存与常规储备库存,总量将十分惊人,全球稻谷库存大有向我国集中的趋势,这将对我国的仓容、资金构成极大的压力。本来起“蓄水池”作用的临储稻谷库存,大有发展成“堰塞湖”的趋势,稻谷“三高”的风险正在增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临储稻谷库存将何去何从,出路在哪里?根据今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稳妥消化现有库存的要求”,预计后期临储稻谷去库存化将会提速。为减少临储稻谷库存,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加快存量消化。

一是加快改良水稻品质,严格生产标准,打响国产大米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大米出口。韩国、日本已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三大米出口国,说明我国大米的品质是过硬的。

而尼日利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对大米的需求量都很大,只要采取差异化策略,我国增加大米出口是大有希望的。二是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制定临储稻谷拍卖底价,对临储稻谷实行市场化销售。三是参考国外做法,将保管年限长、品质降低的稻谷转为饲料粮或工业用粮,避免稻谷使用价值的继续减损,减少费用开支。

减少临储粮食增量

一是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部分主产区试行休耕,或退耕还林还草,从源头抓起,主动地有计划地适当减少稻谷产量和收购量,以降低库存。

二是提高优质稻生产,减少普通稻产量,从而降低临储稻谷收购量。三是大力发展粮食银行业务,提高加工企业等社会储备能力。

改变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构成。

按照价补分离原则,将最低收购价格分成价外补贴与实际收购价(市场收购价)两部分。实际收购价按照市场价、国际大米价格、小麦与玉米市场价的比价关系来确定,作为临储稻谷的入账成本。高于市场收购价部分以价外补贴的形式由国家进行弥补,市场价高了价补减少或不补,市场价低了就多补,使临储稻谷的成本与市场趋于一致,为后期市场化拍卖扫清障碍。

大力促进大米需求

比如,发展方便米饭业满足居民快节奏生活,也是促进大米需求的好办法。2012年日本年产方便米饭30万吨左右,而我国2013年的方便米饭产量只有4.43万吨。我国人口多,2/3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仅1/3人口日常以面食为主食,但方便面却已形成年消费300多亿元的巨大市场,方便米饭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若市场培育成功,预计可至少增加400多万吨的大米需求。


http://www.2888.tv/news/5224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