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发生特点与预防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1月12日      阅读次数: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氮肥施用量过大,群体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为害年趋加重,一般造成小麦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30%以上,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了极大威胁。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播种后,芽鞘变褐,严重时枯死,不能出土。秋苗期,基部第一叶的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病斑扩大,中部灰色,边缘褐色,叶片发黄,发病重的麦苗死亡。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后互相融合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病部的叶鞘和茎秆之间,有时可见到一些白色菌丝状物。在叶鞘上形成大量萝卜籽状的菌核,严重时茎内也可产生菌核,菌核褐色,表面粗糙,成熟后易剥落。发病后病株易倒伏,严重时可导致枯株白穗。发生特点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为rhizoctonia

cerealis

v.

hoeven,称禾谷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成为病害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害除了通过土壤中的菌核、病残体传播外,还可经流水、耕作等传播。小麦播种后,菌核萌发侵染为害幼苗。翌年3月底,小麦拔节后病菌开始活动并继续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中旬病害迅速发展,5月中旬末达到发病高峰,5月下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小麦成熟前在发病部位产生菌核,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开始越夏,至此完成一个周年侵染循环。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栽培管理、气候条件有关。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植株徒长、嫩弱,田间小气候郁闭阴湿,植株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病害发生重。纹枯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4~20℃。在适温条件下,如果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果天气干旱,纹枯病一般发生较轻。防治方法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促进其根系发育,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适期播种该措施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播种量,培创丰产抗病的小麦群体结构,防止田间郁蔽,避免倒伏,可明显减轻病害。播种越早,土壤温度越高,发病越重。应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减少病菌侵染。

4、小麦返青后,早浇、轻浇返青水,不要大小漫灌,以避免植株间长期湿度过大。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这对控制病害有很好效果。

5、化学防治:

(1)播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或种子重量的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2)春季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4g或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g,隔10~15d再喷药1次。文章来源与农资电子画册网农资网:www.2888.tv
http://www.2888.tv/news/6372.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