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玉米全蚀病防治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1月12日      阅读次数:

症状该病是近年辽宁、山东等省新发现的玉米根部土传病害。苗期染病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间苗时可见种子根上出现长椭圆形栗褐色病斑,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显症,初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枯死。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栗褐色腐烂,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月土壤湿度大根系易腐烂,病株早衰20多天。影响灌浆,干粒重下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收获后菌丝在根组织内继续扩展,致根皮变黑发亮,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脚或黑膏药状,剥开茎基,表皮内侧有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病原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var.maydisyao,wangetzhu称禾顶囊壳玉米变种和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var.graministrans.称禾顶囊壳菌水稻变种在玉米上的一个生理小种。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组织在pda培养基上,生出灰白色绒毛状纤细菌丝,沿基底生长,后渐变成灰褐色至灰黑色。经诱发可产生简单的附着枝,似菌丝状,无色透明;另一种为扁球形,似球拍状,有柄,浅褐色,表面略具皱纹。玉米全蚀病菌玉米变种在自然条件下于茎基节内侧产生大量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梨形,直径200—450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呈束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无色。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丝白色绒毛状,菌落灰白色至灰黑色,后期形成黑色菌丝束和菌丝结。菌丝有2种,一种无色,较纤细,是侵染菌丝;另一种暗褐色,较粗壮,在寄主组织表皮上匍匐生长称为匍匐菌丝。菌丝呈锐角状分枝,分枝处主枝和侧枝各生l隔膜,连结成“a”字形。苗期接种对玉米致病力最强;也能侵染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等,不侵染大豆和花生。该菌在5—30℃均能生长,最适温为25℃,最适ph6。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是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组织内于土壤中越冬。染病根茬上的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罹病根茬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苗期种子根系侵入,后病菌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变色坏死或腐烂,为害整个生育期。该菌在根系上活动受土壤湿度影响,5、6月份病菌扩展不快,7—8月份气温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速扩展。沙壤土发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有机肥多的发病轻。7—9月高温多雨发病重。品种间感病程度差异明显。丹玉13号、鲁玉10号、自交系m017较感病。防治方法主要靠综合防治。(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辽宁的沈单7号、丹玉14、旅丰l号、铁单8号、复单2号,山东的掖单2号、掖单4号、掖单13号均较抗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每667m2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2500kg,并合理追施氮、磷、钾速效肥。(3)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发病地区或田块的根茬要及时烧毁,减少菌源。(4)与豆类、薯类、棉花、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大面积轮作。(5)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6)穴施3%三唆酮或三唑醇复方颗粒剂,每667m21.5kg。此外可用含多菌灵、呋喃丹的玉米种衣剂1:50包衣,对该病也有一定防效,且对幼苗有刺激生长作用。文章来源与农资电子画册网农资网:www.2888.tv
http://www.2888.tv/news/6488.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