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玉米繁育基地的除夕夜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2月1日      阅读次数: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繁育基地的除夕夜,和我预想中的不一样。
我原想,这11个远离亲人、坚守在三亚玉米地里的“南繁人”,应该多多制造热闹,驱散心底里不断冒上来的、牵出伤感的寂寥。比如,搞个联欢啥的,至少聚一起看看“春晚”,一起守岁……但是,都没有。
只是在晚上吃过饺子后放了烟花。当最后一朵烟花熄灭在夜空中,农科院院长、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对大伙儿说:“大家可以回屋了。”不到一分钟,基地就安静了,像最后一朵消失的烟花一样,热闹再无踪迹。我看一看表,还不到晚上8时。
还是去玉米地转转吧。四周是高过人头、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头顶是没有月光、只有星光的黑黢黢的夜空。天地相接处,玉米叶子打出参差的边界,人就像是夹在天地之间的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渺小极了。天边偶一发亮,那是其他育种基地在放烟花,光亮很快被黑暗吞噬。
“南繁人”为什么要在属于热闹的日子里,坚守在如此寂寞的天地间?为什么可以年复一年,岁岁如此?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赶在内地播种之前带回在海南加代繁育的高产杂交种子,总得有人来,他们不得不来,必须得来。
在这样的无奈和责无旁贷之下,思念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生长,经过黛黑色天地的挤压变得更加浓郁,更加深沉,玉米地里的蝈蝈叫声又把思念撩拨得心慌难耐、喷薄欲出。“南繁人”需要热闹,需要年夜饭、饺子、烟花,需要相互“取暖”,但他们不需要制造多余的热闹,不如腾给思念一些时间,在无旁人打扰的玉米地里,在和亲人的同一片星空下,一起说悄悄话,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念。
走在星空下隐约可辨的田埂上,我一边体会属于自己的思念,一边又尝试体会“南繁人”的思念。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是又一条新年的问候,看啊看,看得入迷,突然跌进玉米地,就像从梦境跌进现实。在梦境和现实的切换中,不觉有多失落,倒是令我哑然失笑。
大年初一,我问大家除夕夜放过烟花之后干些什么?后得知两人同住的寝室里,一个人会默契地把寝室腾给另一个人,那他去了哪呢?——在除了一幢二层小楼以外都是玉米地的基地里,能去哪里呢!那时候的玉米地,慰藉心灵,通了人性,撑起一个个思念空间。
这一个个独特空间里,有着很多“南繁人”和亲人之间独享的秘密。这秘密心酸又甜蜜,捂得严严实实,旁人参不透。不用猜,只用懂。
所以,我以崇敬之心记下他们11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有秘密,都有深情:程相文、张守林、王学洲、朱自宽、鹿红卫、王海军、张金奎、刘贵海、赵树正、程新建(女)、程立新。
【年味】吃饺子,品团圆 拜房东,谢恩情
初一晚7时,央视农业频道首播提前录制好的“三农人物颁奖典礼”,获得大奖的是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今年76岁的他,已连续48年南繁北育,这期间从没在家吃过一顿过年时亲人包的饺子。典礼现场,程相文的儿孙们来了,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程相文咬下半个,一抬头已是激动得嘴唇哆嗦泪花闪烁……
这天大清早和前一天除夕夜,程相文和大伙儿一起,在海南玉米繁育基地吃了两顿饺子。不是和亲人的团圆,而是11个“南繁人”的团圆。
除夕上午,基地的刘贵海带上我,去5公里外的南滨农场采买了16斤黑猪肉,又在基地小菜园里割了韭菜,下午和成馅儿,大家齐上阵,除夕夜吃一顿,剩下一半的馅儿搁冰箱,第二天再包。
这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值得描述的包饺子程序,于他们而言却是一种奢侈,在2008年基地建成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寄居在当地村民家里,租的玉米试验田少,过年时只需留守两个人。当地按照黎族习俗过新年时,被黎族老乡称作“tailu(黎族语说”大陆“的发音)”的“南繁人”大眼瞪小眼坐在玉米地里,他们要看住村民系在田间木桩上的水牛,防止水牛挣脱木桩偷吃玉米苗。两个人,几头牛,一块玉米地,是过年的全部内容。饺子对他们而言,只是记忆里的味道。
王海军1995年第一次来三亚崖城育种。“过年不吃饺子,这叫过年吗?家里人吃两顿,我怎么也得想法子弄一顿。”除夕那天,他下午买肉,半夜和馅,初一一早包饺子。等到饺子煮熟,只见锅里飘着一层白花花的沫沫,仔细一看,原来是馅里钻出来的蛆!崖城还没通电,没有冰箱,在接近30℃的高温之下,饺子馅已变质!
王海军说:“前一天,我坐车去三亚给家里人挂长途,忍着没哭。那天没吃上饺子,心里那个委屈啊,大哭了一场。”
第二年,王海军又来崖城,他吸取上回的教训,革新了包饺子的方法,“晚上把馅儿炒熟,第二天一大早包,就没问题了。味道差一点,但总算是吃上了。”
第三年,崖城通电了,包饺子又有新招,不需要炒馅儿了,直接把馅儿寄存在食品店老板的冰柜里,饺子的味道越来越正宗……
2000年,在煮饺子之前,张守林和同伴说:“洛阳农科院只留了一位小张同志,咱去把他接过来一起过年吧。”他们来到小张租住的老乡家,只见小张一边抹眼泪一边包饺子。小张把猪肉剁成方丁,撒上酱油和盐,拌一拌,一个面片里放一颗肉丁。见到张守林,小张撇着嘴直哭:“我以后再也不来了……”
……
2008年基地建成之后,大家终于有了渴望已久的冰箱。包饺子不再是费脑筋的事,而且,大家还能吃上海虾、马鲛鱼、带鱼、柴鸡……
柴鸡是基地养的,在西侧围墙墙根,围上一圈栅栏,养了200多只。赵树正负责杀鸡,小年夜一口气杀了8只,放冰箱里,可以吃到初一。他一边拔鸡毛,一边唱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看”字的声调拖得老长。
从旧俗上讲,初一不能杀生,初一也不能倒垃圾,初一的垃圾,被认为是“财”,所以,我住在基地的一个星期里,初一最脏了。平时勤于打扫的“南繁人”,这天统统对垃圾视而不见。他们那被太阳晒红的脸膛,映着基地挂起的红灯笼、红对联、红窗花、以及一地的红鞭炮纸屑,红光闪闪喜气洋洋。
初一最紧要的两件事情之一是拜年——给过去的老房东拜年。我爬进三轮摩托车的敞篷车厢,跟着程院长他们去,大家陷进一大堆年货里:大米、油、麦片、椰奶、啤酒、焦米条(一种小吃)……前后去了5家,老乡们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你们有心了……”听着真是暖心。
回来的路上,我们眺望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充足的光热使这片土地成为育种的天堂,农业科学家纷纷来这里繁育玉米、大豆、甜瓜、西瓜、向日葵……
张守林指着路边的向日葵问:“向日葵脸朝太阳,半夜是不是得把‘脖子’再扭回来?”
“对呀!”我说,“应该是半圈转过去、半圈转回来,不会一直拧下去的啊,那不就拧断了。”
“嗯,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我下回要问问种向日葵的专家。”
大伙笑成一片。在远离亲人的春节里,这些可爱的“南繁人”不仅把年过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还挺会找乐子呢!
【劳作】说好不来,总是又来 晴天盼雨,雨天盼晴
初一另一件要紧的事情是——下地。虽然习俗不建议初一劳动,但这点在南繁基地行不通。
春节期间正是玉米授粉最忙碌的时期,阳光下的花粉才具有足够的活力。为了保证杂交种子的质量,授粉环节必须人工干预,“南繁人”就像一只只大蜜蜂,在太阳西下时给父本的雄穗套上纸袋,第二天,“大蜜蜂”把纸袋里搜集到的花粉撒到对应母本雌穗的花丝上。整个环节,都要通过套袋、挂牌、系带等方法保证纯度以及记录组合配对的信息。这是个技术活儿,不经过专门培训是不能瞎掺和的。程相文对弟子们说:“这就像绣花,心要细,手要快,出一点点错就前功尽弃。”我帮不上大忙,只能当个二传手递递东西。
基地的玉米地有160亩,数千个品种的生长进度不一样,光是授粉,“大蜜蜂们”就得忙活一个来月。
初一上午,老天爷格外开恩,落了几滴雨,用不着下地。午后,太阳出来了,上午没干的活又得存到下午一起干,他们在地里一连忙活了6个小时,手脚并用,喝水都腾不出功夫。难怪我问他们“下雨好还是天晴好”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惊人得一致:连着几天晴天,就盼着下雨歇一歇,连着几天雨天,又心里发慌,盼着天晴好下地。“但不管咋说,还是天晴好。”62岁的王学洲说,“要是连着下雨就糟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程相文他们不敢耽误,循着太阳南来北返,40多年间培育出11个品种,其中的“浚单20”如今已是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夏玉米品种,从1991年筛选亲本到2010年通过成果鉴定,整整19年才出这么一个好品种。
这19年间,每逢刮风下雨,程相文第一时间就往地里赶,观察玉米宝贝们的抗倒伏能力。他曾感叹:“太难!太难!”早年间他一个人来海南时,搭茅草房,挑水,砍柴,做饭,背着爬犁犁地,蚂蝗钻进肌肉里……对于种种辛苦,他在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用一句“这是平常事”轻轻带过。所以,他说的“太难”,不是诉他自己的苦,而是说一粒良种诞生的筛选之漫长和检验之漫长,它是如此熬人,每一道步骤既取决于让性状逐渐稳定的培育周期,又倚赖捉摸不透的运气,这绝不是单方面的人力投入能够助推的。
从地里抢完活儿回来的鹿红卫,前额搭着湿漉漉的几绺头发。在基地里,他一人包下好几个“最”:最年轻(“80后”),身板最单薄,最黑,最瘦,最懂电脑……连续6个小时的劳动让他显得特别憔悴,他略略弓着背——腰又疼了。“南繁人”躬耕田间,腰腿没几个牢硬的。去年我在基地见到的徐国举,今年就因为腰病发作没能来。
但在地里的时候,腰疼是顾不上的,只有一个念头——干活。
鹿红卫告诉我,2008年基地刚刚落成的时候,大片地块坑坑洼洼,荒草丛生,需要重新整治。有一天除草,鹿红卫竟先后打死8条蛇,“用铁锹打它的三寸。”尽管打蛇打出了经验,但他每次都会后怕,以至于看到麻绳,心里都会一紧。“不过,一下地就全忘了,不会再想这地里有没有蛇。”
这些“南繁人”,对玉米地的情感五味杂陈、难舍难分。对他们而言,它浸透了烈日下的汗水,捧出一颗颗饱满的籽粒,它是意志的磨炼场,也是最好的办公室、工厂和实验室;它制造了亲人间的别离,却又呵护起一份相思,驱散浮上心头的忧伤;它让劳动变得快乐而纯粹,却也留给他们疲惫和疼痛……
所以,当他们在春夏之季北返时,常常说:“明年不来了。”夏秋之际,他们却又说:“又得去了。”
程相文1964年来,此后年年来。
程相文的女儿程新建1980年陪父亲来,此后差不多年年来。她是基地里唯一的女人。
张守林1989年来,此后年年来。
王海军1995年来,此后年年来。
朱自宽和张金奎2001年来,此后年年来。
鹿红卫2004年来,此后年年来。
程立新2007年来,此后年年来。
……
这不只是一个个数字,也不只是一个个意志,更是一份份使命,一份份深情。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农资电子画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农资电子画册网全体工作人员,祝您龙年大吉,生意越来越火爆!)


http://www.2888.tv/news/7659.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