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搏杀”:企业迎战,农资再谋局!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6月29日      阅读次数:

当企业家被市场生存环境所挟持,资源抢滩正成为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然而,当大潮退去,裸泳者开始浮现。进入2012,极端气候、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加剧,农资产业正上演着新一轮“搏杀”。

膨胀!膨胀!

2011年以来,很多企业感到市场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尽管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供求不平衡的一大突出表象。但是,当大家谈到应对困局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市场。

据悉,“十二五”末,内蒙古尿素将新增产能800多万吨。进入6月,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80万吨尿素装置投产,同时,中国国电集团公司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进入扫尾阶段,华鹤煤化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大颗粒尿素装置开工,内蒙古伊泰化工公司也公布年产104万吨尿素项目将于2013年竣工。

不仅如此,很多力量在行动。就在氮肥产业加快整合的同时,作为磷铵大鳄的湖北省内企业也在加紧快上磷肥项目。湖北大峪口投资年产20万吨的磷铵、48万吨复合肥项目已经竣工,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投产的60万吨磷铵装置9月份即将投产。湖北宜昌市鑫冠化工有限公司更名为湖北六国化工有限公司之后,24万吨磷酸二铵项目将于9月份投产。贵州瓮福紫金项目的2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也已经试车成功……

2011年以来,投产、竣工项目的信息几乎每天都在交替爆出,企业尽可能将所有原料涉及产业以及联产、副产品都纳入整合战略。日前,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继磷酸一铵扩产后,又相继启动了高塔项目和年产30万吨合成氨项目;湖北三宁新研制出的二元复合肥也成功下线。

“这些都只是管中窥豹,潜底的企业不计其数。”大化肥行业的整合也搅动了流通环节、终端市场以及新型肥料、小肥料品种的重组步伐。经过一场厮杀,生存下来的基本都是资源型企业。有人声嘶力竭地呐喊“资源就是优势!”资源抢滩虽然是隔空对弈,但已成为一股纯粹的力量。

大潮退去,裸泳者开始浮现。“回想起来这十几年,我没过上几天松心日子。”难怪一位企业管理者如此调侃自己。“尽管有些中型企业被兼并,但是,市场永远冲击不到小企业。小型企业可以随时在市场中消失和出现,市场好就出来,市场不好就暂时退出。”资源整合步伐趋快的背后是搅动农资行业进入下一个轮回,进而是巨头之间的短兵相接、直面博弈,直至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生存环境恶化。他坦言:“扩张是为了增加被别人吃掉的难度。至少不能让别人一口吞下。”

吴敬琏教授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质上是一种“增量改革”。但是,权衡有度,化肥产能的度在哪里?近年来,有人指责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生存环境日渐险恶、竞争激烈而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想想农资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始乱,终弃……

正当生产企业挺入“力求万事不求人”的坦途,需求却“并不捧场”。干旱、内涝、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让农资需求进入“休眠期”,加剧了供求关系失衡,预示着新一轮“厮杀”正在酝酿。

“目前云南大旱,大面积的葡萄进入膨果期,由于缺水,葡萄已开始老化。”农资人的描述,令人眼前浮现出作物挣扎在干涸、裂缝土地上的景象。“今年基温低,地气上不来,对农民施肥方式将产生影响。”在广西,正是作物拔节的时候,恰逢秋旱和基温不足。“甘蔗一般亩产6-8吨,但是今年可能只有4吨/亩,产量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某公司销售区域经理这样预测。

而在农产品利润环节,“蛋比鸡贵”的情况也很多。“虽然国家规定了收购价,但是价格压得很低,导致市场投机行为增多,往往只是下游环节挣钱,对农民有很严重的伤害。”农民没有权利选择卖家,价格不是农民说了算,也是肥料需求受损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导致种植情况发生变化。“2010年甘蔗卖到190元/吨的时候,人工费每人100-120元/天,很多农民基本都弃收,并最终导致弃荒。”农民都是看着自己“锅”里的粮食“吃饭”。“种油菜费时费工,这几年,长江流域种植油菜的收益也不高,弃种的农民很多。”

“今年,农户使用农资产品非常谨慎,也加剧了赊销。特别是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的地区,绝大多数农资公司都实行赊销。”一位农资公司老总如是说,“当农户血本无归,处于农资销售链中间环节的代理商又会如何呢?只能是一损俱损!”作为一级、二级代理批发商,对上游的生产企业必须支付预付款,对下游的基层经销商只能赊销,再加上农民收入不保,回款自然无保障。

赊销不仅愈演愈烈,且大有“霉变”之势。“这年头,谁都知道放款在外的风险。但是,只要你敢用,我就敢赊。不管是种了作物挣钱了,还是折本了,就是借也会把钱还上,甚至涉‘黑’的也不在少数。”一位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终端经销商告诉记者:“在某些地方,只要你拿出身份证,写下欠条,肥料就赊给你。秋天来了,要肥料钱的人也来了,个个都是彪形大汉,光头、纹身。欠条在他们手上,欠款拿来吧……”

需求不乐观,假冒伪劣更给市场雪上加霜,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吞噬掉。在某些地区,所谓的“农化车”整天走街串巷地游说农民。“很多老农把‘神肥’施到地里,2天后卖肥的回访电话来了,只要听到效果不错,从此人就消失了。”一位被仿冒企业的营销人员揭密:“效果真的好吗?那只是表面现象。1-2天效果确实很好,但是最多7天就一点效果都没有了,后期作物还会出现早衰现象。这是什么肥料,相信大家很清楚。”

需求、天气原因以及假冒伪劣交替“蚕食”市场,需求在不断萎缩。不愿意承担巨大市场风险的基层经销商,开始退出农资市场。

鲨鱼?鲸鱼?

当供需进入“搏杀”,人们开始发问,是治标还是治本?

有人说:“大企业与伟大的企业,区别在于做鲨鱼还是做鲸鱼。”如果说低成本生存、增加被吞并的难度是企业扩张产能的初衷,大多数人将其归咎于盲目多元化等等,这种解释不过是浮于表面。人们发现,当政策之手慢慢隐退,市场行为开始逐渐被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所操控。

中国要想取得生产效益、巩固更快的发展势头,成长发展的路径非常关键。“应当在所有的经营者之间形成彼此的连同协作,而不是相互制衡的机制。”有企业管理者无助地呐喊:“社会分工的细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沿着这样的思路谋求企业发展,才是合情合理的归宿!”

“农资企业忙于‘做大’,尽管这是迎接新挑战的一条捷径,却不是改善商业环境的根本法宝。”在政府有意识地提高国有企业和私有化企业的竞争、相应缩减国企规模和阻止行政垄断的同时,农资行业却因滞后的产业调整,而继续重蹈覆辙。以“做大”与“做强”相比肩,如果不进一步纠偏这股力量,将很难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了扭转不利结果,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一个很清晰的游戏规则,以应对市场环境恶化、竞争方式偏离带来的压力。”行业管理者还应当营造创新氛围,使企业可以将精力更多地用在改善市场环境上。更有企业管理者高屋建瓴:“资源如何能够最优地使用,才是资源型企业着眼、发力的关键。特别是应当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而政府应在产销流程上下功夫,着力抓好产销衔接,降低内耗。”

为了避免高成本整合的历史重现,最理想的措施就是主动推进“做强”的手段,增强企业的创新性投入,以此驱动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其实,企业发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生产成本,其结果是以农民的收益拉动和提升市场需求,最终成为市场内在拉动力,从而重构供求关系。

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延续自己主业做精做细,并做了多种尝试。“他们扩充网络,介入高端农业运作领域以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帮助农民消化农产品,提高变现能力。”此外,流通企业开始与资源型生产企业嫁接,结盟战略合作关系,间接获得生产资源,实现产业的一体化运作。“这将有利于产业间的协同运作,共同增强对于市场和资产的抗风险能力。”

极端条件下,我们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规则、企业如何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动力?其实,还是那句话:找到恶劣环境中一个好商家的经营逻辑,就是一个好企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http://www.2888.tv/news/14426.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