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让我们和种粮农民一起度过这个寒冬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5年11月25日      阅读次数:

《玉米滞销农民着急》、《粮价太低卖着心疼》、《粮库难进米厂不收》、《销路难找持粮观望》、《玉米价低不想再种》,这是本报近日连续关注“卖粮难”问题的一组报道,把这5个新闻标题串在一起,恰好勾勒出5个粮食主产省的种粮农民,在卖粮过程中碰到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心态。“种了,卖不出去;卖了,还赔钱,真是挺不过去了。”看到这些报道,听到农民这些话语,不禁为粮农们深深揪心。

这个寒冬,种粮农民有点冷。9月份东北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去年的最高每斤1.13元降到1元,7年来首次出现向下调低一成多,据专家估算,仅东北四省区种玉米的农民因此减收200亿元左右。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两个意外的情况,一是玉米价格的回调,影响到了小麦和水稻的市场价格,二是除了东北,全国其他地方的玉米和口粮的市场价格,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从各路记者调查情况来看,造成农民卖粮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库存量连年增长导致库容紧张,粮库装不下了,另一方面受进口粮食挤压和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国内粮食市场疲软,不少加工企业加工量减少甚至出现了停产。当前粮食主产区出现的情况是,农民咬着牙赔本都很难卖出去。一位农民对我们的记者说:“卖给粮库,他们说水分高,卖给粮贩子,他们把价格压得低,卖着心疼。”

当然,粮食作为一种商品,需要在市场上流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这是客观要求。现如今中国粮价确实尴尬,相对于外出打工甚至种植经济作物,种粮规模不大的农户很难赚钱,也就是说种粮的比较效益并不高;可跟国际市场一比,我们的粮价跟关税配额内进口到岸的粮食价格比,高出了一大截子,也就是说国外的粮食比我们便宜得多。让市场形成粮价应该说是大势所趋,国家财政很难长期背负这么大的“价差”。

那么,在我们让粮价回归市场的同时,怎样才能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要尽快实行“价补分离”,也就是要补贴种粮农民,让种粮农民始终有钱可赚。这些年,为什么种10亩粮食抵不上打一个月工,还是有不少农民坚守种粮?除了农民的本分,有粮食补贴调动,有托市收购兜底,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民种粮完全无利可图,就有可能像报道中一位从事粮食工作的干部说的那样:“粮价低,农民宁可撂荒也不种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没有了。”

粮食安全,农民利益,这是一件大事。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把国务院常务会的精神落实好,各级粮食部门要想方设法扩大仓容,做到应收尽收,不能把卖粮农民堵在门外面。相关部门对压级压价、抬高门槛、打白条的现象要严肃处理。同时,尽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的储粮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包括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工业加工厂等主体入市收购农民粮食,特别是粮食主销区,这时候更要有所担当。

农民群众也要抓住当前敞开收购的良机,打破惜售心理,该出手时就出手,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防止时间长了发霉变质,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粮食放在手里时间越长,可能会损失越大。调价的风险已经承担了,不能再去承受卖不出去、烂在手里的双重风险。对来年的种植结构要早做打算,要主动适应市场。

眼前,我国北方正在下着大雪,这也正是考验各地各级相关部门对农民群众是否有真感情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一起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和种粮农民一起度过这个寒冬!


http://www.2888.tv/news/49602.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