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发生特点与预防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1月12日      阅读次数: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发生特点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sha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只能在寄生的活组织上生长发育,是一种表面寄生菌。小麦白粉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如果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以后在菌丝丛中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到自生麦苗上,侵染自生麦苗,以菌丝状态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如果夏季干燥,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秋播前后,大气湿度较高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为害秋苗。病菌以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片上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侵源的来源。小麦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几次重复再侵染,就可能引起病害流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栽培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害有可能大发生。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低温、阴湿或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小麦密度过大,或施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麦行间通风不良,发病往往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小麦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生产上应注意选用抗耐病品种,同时合理布局,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对白粉病抗性好,高产、优质的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病菌在自生麦苗上越夏的地区,在秋播前及时铲除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菌源。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早排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控制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用20%粉锈宁乳剂,方法同小麦锈病防治。(2)当小麦病叶率达到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用药方法与防治小麦锈病相同。4、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下良,抗病力下降。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防治效果达90%左右。3.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发生特点与预防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病害。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称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该病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作物和野生植物,能在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共计49科125种植物残体上腐生。据统计,赤霉病中度流行年份病穗率20—40%,可减产5—15%;大流行年份病穗率40—50%,严重地块可达100%,减产10—40%。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大幅度下降,而且病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品质,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给国计民生带来重大的损失和危害。症状小麦从苗期至抽穗后都可受害,引起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重。苗腐:先是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甚至枯死。湿度大时,枯死苗上产生粉红色的霉。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初期茎基部变褐坏死,后腐烂导致全株枯死。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略带粘性,病部可形成粉红色霉层。秆腐: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淡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并向内部及节部蔓延。严重时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抽穗。穗腐:初在小穗和颖壳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发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颖壳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一个穗上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小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如果病斑扩展至穗轴,被害部以上枯死,形成枯白穗,发病后期,病穗上产生紫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发生特点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真菌引起的。引起我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病菌主要在麦茬、麦秆、玉米及甘薯病株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形成的子囊壳最多,从抽穗到灌浆,子囊孢子不断地被释放,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孢子萌发侵入小穗,造成穗腐。穗腐的感染期主要限于开花期,灌浆期以后,侵染率逐渐下降,至乳熟期基本停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小麦抽穗扬花期,气温在15℃以上,如果雨日较多,病菌在短期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病害有可能发生严重。抽穗后20天内,阴雨天超过10天,病害可能流行。病菌孢子的释放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病重,反之,则发病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田间郁闭,发病往往严重。防治方法

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和在预测预报指导下适时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在病害常发生区应注意选用抗、耐品种,结合深耕灭茬,消灭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农业措施,可减轻发生和为害。

(2)药剂防治:如预报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扬花前用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100克,或多菌灵超微粉、胶悬剂每亩有效成分40-50克,加水适量,均匀喷雾,1次用药即可。近年来发现特普唑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防效与多菌灵相同,可以结合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进行喷雾。文章来源与农资电子画册网农资网:www.2888.tv
http://www.2888.tv/news/6374.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