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资行情 >> 正文

河北临漳农民44年育种杂交小麦亩产达到2000斤


来源:农资1号网      分类:农资行情      时间:2012年12月1日      阅读次数:

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用茅草杂交小麦,让小麦实现亩产2000斤。怀有这个梦想的是临漳县城关镇西街村农民王珍,他花费了44年时间来追逐这个梦想。 没有专业试验工具,他就自己造;没有人力,就让几个儿女跟着播种收割;没有试验田,就在自留地上培育,还会租种在别人家的地头…… 为了一粒高产新麦种,他被嘲讽和讥笑过,老伴一说起他的科研,就埋怨他什么都没有给家里置办下,他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个儿子…… 74岁了,他还在坚持。 “能否让小麦像茅草一样,一个穗结上千个籽粒” 11月21日,一见面,王珍就掏出来一个麦穗给笔者看。这个麦穗足有普通麦穗的3个大小,上百个籽粒密匝匝地裹着穗轴,穗型也不同于籽粒有序生长的普通麦穗。 这就是和茅草杂交而来的小麦新品系———“邺麦44”。它的主人、74岁的临漳县农民王珍,为了培育它花费了44年的心血。 1968年,王珍舍弃了邯郸市邮电局的铁饭碗,成为村办农场的一名农技员。“我当时有自己的想法,非要当个新式农民不可,非要为世界上第一个小麦稳产高产国家奋斗终生不可。”说起当年的选择,王珍语气里透着庄重。 小心地抠下泡在水中的小麦胚芽,跟高粱杂交,跟六棱大麦杂交……这样的工作,王珍持续干了近十年,只为寻觅杂交小麦的完美组合。 1977年的一天,看着漳河故道上一望无际的茅草,王珍产生了一个奇异的想法———“能否让小麦也像茅草一样,一个穗也结上千个籽粒,不用人管也能年年丰收?”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茅草和小麦的生殖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他大胆地开始了茅草和小麦的杂交试验。 搞育种的人都知道,一个小麦穗,包括许多节,每一节上有1个小穗,每一个小穗上包含3至9朵小花。而这样的花,一朵只开十几分钟。 王珍需要做的,是去除小花的3枚雄蕊,然后用毛笔蘸茅草花来授粉,就像微雕一样,仔细而谨慎。没有专用的小剪子,就用家里的大剪子;没有小镊子,就找来根钢丝,烧热、砸扁、对齐了再磨…… 一季下来,王珍收获了17个麦穗,但却只有2粒种子。第二年,他把这两粒种子种在了花盆里,结果只有一粒发芽破土。这棵盆栽的小麦还被当时的县派包村干部误认作养花种草、资产阶级意识浓厚,无奈王珍只好将它们移植到大田里。 次年夏,王珍收获了5个麦穗、近200粒麦种,与普通小麦还是没有大的分别。直到第三年,杂交小麦叶片明显宽大、颜色黑绿;吐出的1000多个麦穗中,五花八门,什么样的穗型都有。 尽管有人议论,但王珍跟着了魔一样,已然难以自拔。没有试验田,就舍出自家的自留地、保命田;近几年自留地也没了,就租种在别人家的地头,甚至寄种在几公里外的女婿家的田里。 又两年后,麦穗出现显着变化:穗型变大,籽粒增多……“就知道扑到育种上,啥也没给儿女置下!”老伴一说起王珍的科研,语气里满是埋怨。王珍光听着,一句嘴也不还,“呵呵”地干笑着,脸上已没了讲起小麦育种时的那份神采。 “亩产2000斤?不可能的事!” 挪开一张旧沙发,打开一道门,才能从王珍和老伴的卧室进入仓房。王珍像藏宝一样把“邺麦44”的种子放在这里。 然而,现实却似乎并未给王珍的这种珍视带来足够的回应。 为了推广自己的杂交小麦,1980年,他就向有关部门汇报了自己的探索,1986年又写信向媒体求援。当年,《农民日报》曾报道,临漳县有关部门测定,他的杂交小麦,“每穗有110至130粒,千粒重38克,亩产最高能达1600斤;且根系发达,秆粗壮,抗冻,抗病害”。 就在这一年,有关部门组织用国产小麦替代进口小麦生产宫面,王珍欣喜地带着自己的麦种参加了全国比选。由当时的国家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分析化验的结果显示,王珍的杂交小麦灰分占0.58%,蛋白质占19.62%,湿面筋为46.6%。其中,蛋白含量在47个参选品种中位列第一。 小麦为他赢得了荣誉,他连续被当时的邯郸地委和河北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风光之后,失落随之而来。当年11月20日,宫面开发组给他回信,向他表示感谢,但却并没有选择王珍的小麦作为替代产品。王珍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的小麦新品系离完全成功还有距离:10厘米长的穗头上,上半部有籽,下半部却是瘪的;而且超过1米的株高,抗倒伏性也较差。 而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眼中,王珍的试验也那么“草根”。为了验证麦种的品质,他把自己的杂交品种和普通小麦各选500粒撒在地上喂蚂蚁,结果蚂蚁把杂交品种拖光了,普通小麦却大部分还在。为了测算产量,他就先数穗粒数,然后称出千粒重,再数穗数,最后从理论上算出了超过2000斤的亩产量。“草根”的试验,令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对王珍的成果一直充满了怀疑。“亩产2000斤?不可能的事!”即便在近日笔者的电话采访中,小麦专家依然不相信王珍的试验。 被质疑的王珍一度心灰意冷,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再与外界谈合作。但到了种麦的季节,王珍却又不甘心:“这么多年的心血就这么废了吗?就这么扔下吗?”王珍还在坚持小面积试种,年年定向穗选,优中选优。 2000年,“邺麦44”的穗型终于完整了。 “再活44年,还会搞杂交育种” 11月21日,临漳县城北的一大片麦田里,腿脚已经不大便利的王珍在查看小麦苗情———与旁边地块密密麻麻的麦苗不同,他的地块里麦苗稀疏。“别人每亩都要播三十四、五斤种子,我只播了六斤半,别看我这儿播得少,我这产量肯定比旁边的地块高!”王珍的语气透着自信。 今年秋季,是王珍从事小麦育种试验44年以来,头一次把自己的小麦种到了10亩。而在去年,他只种了70平方米。 他说,扩大种植面积,是为了把“邺麦44”向大面积推广。 促使王珍重燃激情的是热心人陈福临。这位乡邻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王珍的试验。他找到王珍,劝他把种子贡献出来:“你七十几了?再不把麦种推广出去,你要带到棺材里去吗?” 王珍、陈福临和另一位退休老人成立了临漳县新型小麦研究所,3人平均年龄69岁。陈福临开始驾车拉着王珍向外界讲述他44年来所做的探索。“我们这儿当年接待过你的人,最年轻的都退休了,想不到呀,这么多年了,你还在坚持呢!”在省农业厅,好不容易联系上的一位老同志,紧紧握住了王珍的手。“事实上,你已经作出贡献了!”在今年夏天邯郸市农业部门组织的座谈会上,该市一位小麦专家告诉王珍,10年以前,一种经国家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认定的全国品质最优的专用小麦品种开始在冀中南大地以及山东、河南等地大面积种植,而其父本就是王珍的小麦。而王珍之前对此却毫不知情。“湿面筋达到35.9%,干面筋达到13.5%,沉淀指数为35毫升,粗蛋白(干基)占14.76%。”———今年7月,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对王珍的小麦进行了检验,其结果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绝对属于优质小麦之列。 然而,王珍的小麦要想获得大面积推广,还需要通过农业部门的权威审定。在省市两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邺麦44”已经进入省农业厅组织的冀中南水地组小麦品种审定区试。 “3年区试,就能鉴定出这种小麦的各方面性能是否稳定,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邯郸市农技推广站站长段美生也开始关注起了王珍,他开始对“邺麦44”进行跟踪观察,隔三岔五就要到地里去看看。 “地是租的,1200元一亩。原来想种30亩,但是租不起。”王珍说,今年种麦,连化肥都是靠一家叫双联的企业给赞助的。 同样是为了袋化肥,王珍曾失去了一个儿子。1985年他在院子里搞了个韭菜大棚,目的是卖了韭菜买化肥来完成试验,结果自己的二儿子在大棚里帮助添煤时不幸煤气中毒去世。 “后悔吗?”“不后悔!”面对笔者的问题,叹了一声之后,眼睛一度湿润的王珍说:“再活44年,我还会搞杂交育种。”
http://www.2888.tv/news/19160.ht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以上网址

北京正开天力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信息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求信息